中國什么時候能搞出OpenAI的Sora?ChatGPT項目成員與阿里通義千問一線碼農作息時間對比
Sora可以說是今年春節(jié)后最火的科技圈話題。
為什么是OpenAI率先打造出Sora?而不是別人。——這可能是屏幕前每一個人都在思考的問題。
最近幾天,Sora從科技圈直接破圈,進入了金融圈、投資圈,乃至“割韭菜”的賣課圈子。
知乎作者、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科學博士@SIY.Z這么認為——
OpenAI的愿景和商業(yè)模式十分明確:
實踐方法論明確:
《苦澀的教訓》(The Bitter Lesson),這篇計算機行業(yè)的經典論文表達了一個核心主旨——即在長期內,按照我們理所當然的思維方式構建產品并不奏效。
堅守核心理論觀點:
@SIY.Z總結:
OpenAI所采取的商業(yè)模式區(qū)別于其他的科技大廠,他們對于AGI的信奉、系統性的方法論以及積極的嘗試,都在推動他們朝著實現AGI的目標前進,實現了一種可以跑通所有AGI技術棧的模式。這一點,讓OpenAI能在眾多研究機構和公司中鶴立雞群。
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,相較于谷歌等需要優(yōu)先為股東利益負責的商業(yè)化大廠,小規(guī)模的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效率更高,團隊上下更容易凝聚專注力與決心。
除此之外,我們還知道,成功的大模型,數據、算力、人才三大要素缺一不可。OpenAI是人才與科學家的聚集,也是這家公司脫穎而出的重要因素。
沒有員工,就沒有OpenAI的今天。
這些全球最頂尖的人才在OpenAI是怎么開展日常工作的?對于我們普通人有什么參考意義?“天才們”是不是可以輕而易舉地打造ChatGPT與Sora?
讓我們接著往下看。
2月21日,OpenAI華裔研究員Jason Wei在推特(X)平臺上發(fā)布了他個人的一天作息表。
需要強調的是,這僅僅代表他自己,不過我們可以通過這張作息表一窺這家公司的基本運作邏輯。
Jason Wei本科畢業(yè)后加入谷歌,現在在OpenAI參與打造ChatGPT。
這張時間表的早上看起來很正常:
午休1小時,從下午開始逐步增加工作強度:
你以為到這里,就下班了嗎?
和國內許多996的家人們一樣,夜幕降臨,生產力最高的時間段來了:
這條推文的信息量很足,OpenAI的員工們除了會模仿CEO奧特曼吃素、揶揄“金主爸爸”微軟的Teams不好用之外,也會極為關心競爭對手的動向,甚至直接使用他們的產品。
Meta人工智能研究院的產品經理田淵棟看完后表示:都說國外沒有996,其實真正可怕的是自我驅動的「卷」。
近日,被國內營銷號稱之為「Sora之父」的上海交大天才少年、Meta人工智能科學家謝賽寧在朋友圈也表示,自己既不是Sora團隊成員,也不是Sora的發(fā)明者。
不過他與Sora項目主管William Peebles(大家都稱呼他Bill)等人很熟悉,他們曾經在Meta實習期共事。
謝賽寧在朋友圈透露了Bill在打造Sora模型時的工作強度:「每天基本不睡覺,高強度工作了一年?!?/p>
換而言之,比ChatGPT團隊更卷,卷了一年。
這頭OpenAI員工前腳自曝「996作息表」,國內盛名遠播的“福報大廠”也按捺不住了,666。
阿里巴巴通義千問團隊NLP研究員Binyuan Hui也在網上曬出了自己的一天:
讓我們一起來檢視一下:
打開Binyuan Hui的個人主頁,發(fā)現他是阿里達摩院的研究員,主要工作范圍包括大語言模型、可執(zhí)行語言、具身智能系統等。
那么,阿里人與OpenAI人的區(qū)別在哪里呢?
二人的起床時間、上班時間、吃飯睡覺時間都差得不多,差別主要在“下半場”。
OpenAI人回家之后開始搗鼓實驗到午夜,阿里人回家之后還可以玩會手機,11點就能上床睡覺。不過,阿里人的確是上床睡覺了,但是還在不斷地與同事交流想法。
還有眼尖的網友發(fā)現,OpenAI人“勝出的關鍵”,可能是阿里人沒喝點小酒,沒向「優(yōu)化之神」致敬。?
必須一說的是,這兩位自曝的研究員都只能代表自己。
OpenAI與阿里達摩院都是當今世上最牛的人工智能研究機構。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。
最后請問,你們公司現在還在「996」嘛?
近期文章
更多